Q2传递了唯品会通过基础设施开放拓展规模与生态边界的动向。
净利连续增长18季后,唯品会2017年Q2财报里,这一指标罕见回调。加上盘后交易股价大跌,一种山雨欲来的感觉。
恰恰相反。我们认为,Q2传递了一个关键信号:短期净利增幅放缓的背后,有大规模开放动向。唯品会正适应消费升级与竞争挑战,重新定位自身,以品质、品牌升级提升平台服务,通过物流、金融等单元的开放,以及一段时间以来稳健的品类扩张,挖掘新的成长动能,锻造一个新生态。
就是说,2017年Q2,唯品会是在高速换胎。这家公司为了生态、规模、战略业务布局而落实的高额高频投入,影响了部分利润表现。
压力在,机会也在。唯品会Q2反而展示了更多自信。未来一年,它应该会有一番不错的气象。让我们先看看Q2财报亮点:
一、连续19季,营收大增,持续盈利。在全球电商业,想找到两大指标连续19季都保持正数的电商平台,除了巨头阿里之外,都很罕见。
营收同比增幅达30.3%,依然强劲。净利回调,既是压力结果,也是主动促成局面。唯品会坦承,下滑与Q2品牌升级,促销加大有关。同时,公司对人才、技术、互金、品骏物流的战略性投入也在持续增加。这与我们对它的直观感受完全一致。
平台另一效能指标之一——经营性现金流,同样非常出色。它对应着一个平台供应链、库存周转、资金循环、营销能力以及商誉表现。
二、活跃用户总数同比增22%,增至2810万;过去一年活跃用户总数同比增32%,达5880万。而总订单量同比增23%,已达8480万。
这里信号很多。只说两点:平台覆盖与触达能力依然强劲;用户人均贡献,在客单价、人均订单量方面明显提升。
这充分说明了平台的粘性、忠诚度、平台品牌与服务品质有它出色的竞争力。
6月以来的品牌升级效应正持续释放,它既能拉新,又能激活存量用户价值。
艾媒咨询《2017上半年中国品质电商专题研究报告》中,唯品会综合品质用户满意度位列行业第二,正品保证方面排名第一。
三、唯品会已处于新一轮开放前夜,主要体现在物流重组、金融分拆、技术投入、品类扩充等方面。
上季,唯品会宣布重组物流,分拆互金。物流规模化与运营能力展示了底气。截至目前,已拥有最后1公里配送人员2.7万名,配送站点3500个;仓储总面积达220万平,前置仓总数增至11个。95%的订单由自有物流配送,去年同期为91%;终端配送人员直接上门退货比例达68%,去年同期为46%。
平台影响力扩大,品类扩充很明显。唯品会上季与Roberto Cavalli、Trussardi等国际品牌建立战略合作。同时也进一步加快乐Super VIP付费会员试点。
这是一个公司大规模开放前夜释放的信号。是否有某种似曾相识的感觉?
尤其是对比2016年下半年以来的京东。双方虽然体量、品类差异较大,但在物流、金融、技术等层面,双方动作许多近似;也可以对标过去5年阿里业务版图与生态演进。双方体量差距更大,品类更不用说,商业模式差异更明显,但它们在物流、金融、技术等方面的动向,尤其是业务结构形式与生态构建,同样有异曲同工之处。
我认为这不是简单模仿,而是中国互联网发展20多年之后,线上线下一体化、互联网加速拥抱实体经济、双方大规模融合的趋势。互联网企业从自身一端出现,体现了技术、数据以及新型基础设施的魅力。这个周期,大家的认知有趋同。唯品会虽然体量远不及京东、阿里,但它的战略取向仍有独立的气质。
这些动向隐含的竞争力,你很难通过财报有限的信息真正感觉到。我们需要跳出财报,看它更多。
截至目前,要说唯品会的风险面,虽然财务面无法脱离开,股价也能反映一些脉络,但都不是真正的风险。它的真实挑战在于:
一、规模体量欠缺,品类仍较单薄。未来的竞争,越来越呈现为生态竞争,服饰类垂直电商,虽仍有较大发展空间,但唯品会商业模式决定了,如果无法扩充品类,壮大规模,它的物流、金融、技术将会受制,整个公司即便中短期持续盈利,也很难抵抗大的生态。
二、唯品会商业模式仍有发展空间,但整个零售生态正在朝线上线下一体化迈进,互联网与线下各种零售生态开始大规模融合,为增强体验,竞争者越来越追求全渠道、全媒体、全链路覆盖。你能从阿里、京东乃至传统企业那里感受到,它们都在重新定义,重构过往价值链。2017年是个窗口期,唯品会必须展示出革新勇气。
三、面向资本市场,唯品会需要讲述一个整体的新故事。几年来,唯品会创新多多,2017年Q2也展现了勇气,但是整体来说,除了品牌升级之外,我们还没有看到它站在更高维度、更高的视角,对外勾勒自身的领导形象。
你会说,规模不及,开放平台,扩充品类不就得了。这个里面有太多掣肘与风险面,牵一发而动全身,甚至容易整体失控。
扩充品类,会涉及到供应链与商品问题,唯品会短期不可能建立起专业的自营模式,若盲目大规模落实前端平台开放,一定会遭遇品控风险。过去多年,阿里曾被这个问题持续困扰,不但是海外资本市场、机构借力炒作,矮化本土互联网,一度也波及中国社会层面,成为社会话题。前年与工商总局的博弈,就是这一话题被放大、扭曲的结果。
而且,盲目扩充品类,后端物流、后台技术与数据没有较深的沉淀,整个体验会出现不可控的风险。之前,京东从自营电商走向开放,也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探索与磨合过程。直到去年京东物流品牌独立时,王振辉对我的表态也充满谨慎。他的意思是说,必须保证品质可控,才好大规模开放。
那么,唯品会是否失去了战机?当然不会。事实上,我们已经看到它正在谨慎而有节奏的落实:物流重组的价值,本质上就是开放的行动。
一方面,这一行动会在可控的节奏中为唯品会大规模扩充品类奠定基础;另一方面,重组本身也是一次潜在的融资行动,它会降低唯品会母公司的财务压力。
老实说,这一步与京东物流2016年的一步几乎类似。而我也相信,一旦唯品会完成一个阶段的扩充任务,平台交易规模上了一个新台阶,它的物流体系也会进一步独立、开放,成为未来中国社会化的基础设施。
我的意思是,唯品会的规模化动作,没有盲目地为了速度而甘冒品控风险,而是采用了一条可控的路径,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,先从基础设施物流入手,然后再大规模扩充前端品类。
当然,不是说一切都要完美才好去做。事实上,它的品类一直在持续扩充。只是说,过去几年,整体上,它仍还是集中在服饰领域。
说到重新定位,其实,我们已经看到唯品会的动向。事实上,6月份的品牌升级动作,已经是重新定位。
从“一家专门做特卖的平台”升级为以“全球精选、正品特卖”为中心的全球优质生活方式平台,将进一步全方位提升唯品会的商品品质、平台品质。
不要小看了这次品牌升级。过去,唯品会虽然交易活跃,尤其是闪购引领了这个行业的营销风潮,但是由于许多商品带有尾货特征,也给人留下品质一般的印象,无形中抑制了品牌的形象。而且,当初退换货相对宽松,导致履约成本较高。
这次升级于它来说非常及时,也很自然。你能看到,几乎同期,天猫们也升级了自己品牌定位,从当初的“上天猫就够了”过渡到“理想生活在天猫”,明显从渲染品类数量转换为生活方式。而过去一年,网易严选备受外界关注。小米的新零售里,也有围绕智慧家庭而遴选、布局的相关电子产品。形式与路径各有差异,但是通过渲染生活方式、提升品牌与品质的用心雷同。
为什么说它如此定位很自然。因为唯品会从起步起,本质上就是一种严选模式,只是说,当时它受限于品类,更多在服装领域,虽然商品数量已经很丰富,但不如网易严选更广。
不要孤立看品牌升级动向。它与物流重组、金融分拆都是整个公司变革的关键要素,也是适应消费升级的平台化进程。没有这一步,它将很难获得更优质的品牌企业合作,也很难在未来大规模品类扩充中获得更多信任。
当然,这只是平台定位。我们认为,唯品会应该顺应趋势,在整个公司战略层面重新定义出更具召唤力的愿景目标。这不仅涉及到唯品会的战略,也涉及到它在这个变局周期所能展示出来的创新能力,定义未来的勇气。
而且,这也涉及到这只中概股面对海外市场的叙事策略、讲故事的考验。过去一段,许多概念都已经老化。即便是定位于生活方式方面,如果不能与阿里、京东、网易们形成一种差异化,也很难获得外界更多认知。
尤其是此刻周围正在发生的新变化。必须再度强调,阿里新零售、京东第四次零售革命驱动的新的零售形态,正在快速落地,看上去它只是形式上的革新,其实涉及到一个公司内部底层数据的打通,物流、技术、金融、商业等资源的调配,这是一个建立零售新业态行业标准的进程。
唯品会确实到了一个尽快行动的时刻。而且它也涉及到一个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的提升。
老实说,我觉得它面临的竞争一定会越来越大,有些方面甚至会很残酷。
前段时间,外界传出它会与京东合并的消息。虽然双方都已辟谣,但消息本身对于唯品会谈不上利好。因为,消息中,许多人只是视唯品会为一种服饰品类平台,可以当成京东的棋子,去冲击目前阿里的强势品类。这就将唯品会的商业模式给矮化了。
唯品会的竞争力并不在于垂直领域的竞争,也不在于业界传得神乎其神的供应链管理、精益化运营,而在于一种平台的综合品质、效能及体系化创新。我想说,它体现的是一个中型平台的整体竞争力,而绝不是单一模块或服务多么出色。
这是我不相信合并消息的原因之一。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,一旦融入京东或阿里这类平台,唯品会整个体系会很难持续保持一个高度的协同。可能有人说,京东、阿里都有资本力,也都有整体资源支撑,但我要说,就算阿里服饰那么大的体量,一旦请君入瓮,也很难再为唯品会这个单元专注到原本的地步。京东的物流强,也在强化服饰品类、冲击阿里的深意,但服饰毕竟仍还是平台一部分。而于唯品会来说,至少目前,它还是绝大部分。
而且,按沈亚的性格,他不太可能甘于做任何平台的棋子与武器。
当然,不是否认唯品会在资本层面嫁接外部平台的可能性。尤其是在它的物流重组、金融分拆的背景下。后两者未来一定会引入战略资本。京东、阿里们若是能参与唯品会物流的重组、独立化、开放化进程,那应该是值得想象的事情。
是的,若将传闻向好的方面思考,唯品会倒是可以被称为目前中国电商业格局变化的关键变量之一。
个人认为,唯品会不太可能放弃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。事实上,多个迹象显示,唯品会反而还有它更大的野心。这也是我在文章开头说的,这家公司正在释放关键的信号。2017年Q2恰恰是一个关键的时刻,甚至称得上唯品会发展史的一个临界点。
有个段子说,沈亚是马云一直想见的人。这里面可能有些夸张与增饰。沈亚是个出色的领军人,但阿里、京东里同样也有诸多高手。单纯比低调并不能体现出唯品会的竞争力。
我觉得,沈亚与唯品会持续给予行业的贡献,除了品质、效率、稳健基础上的服务之外,在于一种有限资源的深度挖掘,一种超强的精益运营能力。整体来说,唯品会是一种商业模式的创新,连续19季保持营收增长,盈利,至少展示了沈亚与团队超强的经营能力。
这里面也有价值观的因素。我相信沈亚不可能没有规模诉求,但是,如果不能保证平台品质,那规模化就是一个定时炸弹。至少2017年这半年,我们看到了它在规模与品控、毛利之间,持续做了微妙的平衡。能从中看出沈亚与团队超强的驾驭能力。这半年,说他们高速换胎,应该不是过于夸张的说法。
这是一个备受煎熬的周期。我相信,未来几季,唯品会的规模会继续放大,但毛利仍会持续遭遇考验。这不是坏事,它到了一个加速度的时刻,必须牺牲部分眼前的实际的利润,实现增长动能的转换。
老实说,我看好这家中型互联网企业的未来,正在于它传递了难得的独立气质。虽然财报发布日美股盘后交易大跌,但它的变革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。唯品会的抗风险能力要远胜过那些缺乏物流体系、类似APP化的轻应用公司。
而其物流重组、金融分拆、品牌升级以及品类扩张,未来一到两年,有望生发出不同的商业形态,并且驱动唯品会公司的业务版图、组织架构、公司治理结构发生更多向好的变化。
是的,在我们眼中,2017年Q2财报传递了这家公司一个临界信号。眼前的压力确实非常明显,竞争会越来越激烈,不敢说这家公司能走多远,但从沈亚与他的团队过往经营的历史,以及2016年至今公司的最新动向看,我们对它有着更多的乐观。阿里、京东们探索的种种,已形成路径依赖,相信唯品会也能给行业带来诸多不同。何况这是一个混沌时刻。
事实上,盘后交易大跌的唯品会,机构态度却很积极。我们看到,多家机构正在给它提升评级:金英证券(Kim Eng)已将唯品会股票评级上调至“买入”级别;‘评级报告发布机构BidaskClub上调至“持有”评级;JP Morgan Chase &Co上调为“增持”。雅虎财经最新数据统计,近期有9个机构分析师对唯品会“强烈建议买入”,12个“建议买入”,7个建议持有。
夸克点评。覆盖百家、今日头条、UC头条、一点资讯、创事记、搜狐等。